绵竹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十天的采访调研,探寻绵竹年画魅力,了解非 [复制链接]

1#

(通讯员蒋梦琳)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邂逅绵竹年画,传承百年经典”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德阳市绵竹市,开展了长达十天的社会实践。采访绵竹年画守艺人,参观绵竹年画博物馆,了解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参观博物馆,了解绵竹年画

7月14日至7月15日,实践团队来到了绵竹市绵竹年画博物馆参观学习。绵竹市年画博物馆成立于年,前身为绵竹年画社,主要进行年画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保护。据悉,绵竹年画始于宋代,在明末清初达到顶峰,当时年画作坊多达余户,年产年画几百万幅,远销到印度,东南亚等地,是印刷的文化产品首次进入市场的一个表现。清咸丰年间《绵竹县志》说:“竹纸之利仰给数万家犹不足,则印为书籍,制为桃符,画为五彩神荼郁垒,点缀年景。”可见历史上年画颇具盛誉。现在,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齐名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素有“四川三宝”、之美誉,年2月,绵竹年画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据博物馆管理人员唐秋先生介绍,绵竹年画的发展现分为两个方向。其一是以年画博物馆为代表进行产业性的保护,主要从事年画的传承、研究和创新。其二是产业性的市场开发,利用绵竹年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办特色年画产品,带动文化产品市场,建立礼品性,收藏性,研究性的产业链。现已有40多家特色产业公司进行产品的营销和开发。

坚持年画传承,守望文化遗产

“高达两米的年画人物屏风,不怒自威的红脸关公,憨态可掬的儿童抱金元宝图,温婉柔美的美人画……”一走进绵竹年画展销活动中心,各式各样的年画作品美伦美奂,让人目不暇接。7月16日开始,团队到达年画村,对年画的制作工艺和发展进行采访学习和调研。

“年画最突出的特点便是颜色鲜艳厚重。中国老百姓以大红大紫为祥瑞,年画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自然也将这传统传承了下来。”年画传承与保护协会成员胡绍玉讲述了年画的制作工艺和历史。年画的制作工艺相当繁琐,需要制作木板、拓印线稿等步骤,前前后后要一两个月才能成画。胡绍玉笑着说,以前在上班的时候,一有空就画年画,有时饭也顾不得吃,深怕荒废了手艺,要十多年不间断的练习,才能画出流畅的线条。

在胡绍玉的采访中,她提到,目前年画的传承相当堪忧,经济效益较低,手工制作周期长,顾客较少,人们和*府对年画的重视程度也不够深。当队员们问道,如果未来没有人继承这门手艺,年画将何去何从。胡绍玉坚定地说道:“我和其他师傅会一直留在这里,我们这多年都坚持下来了,绝不能让传承在我们这里断掉。”

探寻创新活力,追求时代发展

据了解,绵竹年画经历过一段无人问津的日子,木板上都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现在绵竹年画村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年画由原来单一的门神像,转化为装饰、家具、文化产品多元化发展,仕女灯、美人扇、抱枕等,更带动当地手工作坊,引入刺绣等工艺,融会贯通,使得产品更加丰富。

何俊是年画展销中心负责人,也是年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从16岁就跟着师傅学习年画,近30年的日子里从未放弃对年画的钻研,见证了年画在当代的发展。在采访中,何俊谈到,年画在清代达到顶峰,当时远销到印度、东南亚等地。在现代年画,年画能不能传承下去,还要靠创新,要符合当下人的审美,在坚守中谋求发展,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接力文化传承。何俊在采访中也表示,希望更多的大学生能为年画的产品包装提供新的思路,年画传承者也会坚持落实传承发展,开拓创新。

绵竹年画蕴含着手工艺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更与经济建设在实践上完美结合。而这些文化的守艺人,始终不忘初心,沉淀发展,精炼画技,传播文化,传播精神。这次社会实践也使队员们感受到文化遗产及手工艺的魅力,更学到了守艺人身上精益求精,追求创新的匠人精神,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帮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