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下面我们就来分享一下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看看都有什么特点。
土族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日过节。年前十多天就开始打扫房屋、庭院,缝制新衣,宰羊杀猪,蒸炸年馍,酿制青稞酒,村村户户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上午送还借用的家什和其他物件,傍晚,贴春联、黄表纸印的钱马和年画;吃年饭,一般吃细长面条和大块肥肉,意为长寿、吉祥。饭后,妇女、小孩开始穿戴节日盛装。全家围坐恭听长辈讲述故事;通宵达旦地唱家曲。除夕之夜,给将要出嫁的姑娘举行“戴天头”仪式,各家各户行接神礼,在院中煨桑,煨桑时燃烧松柏枝,上面放些酥油及炒面,众人跪地磕头,祈求财神、喜神、贵神降福。同时还在灶旁门后点灯、供馍,敬奉灶神和门神。
傣族的赶花街,亦称“赶新街”。傣语称作“马厄”。云南新平、景谷一带傣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日)后过节。按当地习俗,春节后要赶三个街子,每个街十天。第一个街子是为十余岁少年的,第二个街子是为二十岁左右的未婚青年的,第三个街子是为已婚成年人的。赶第二个街子的姑娘们头戴鲜花,身穿新的花连筒裙,携带若干个特制的篾饭盒送给自己每个男友一人一盒,饭盒内装有腊肉、糯米饭,外套一个布套。有时姑娘男友的父母虽是来看热闹的,但同样也可得到姑娘送的一盒饭,同享美味,并以此为荣。小伙用完饭在篾盒里放些糖果、丝线等小礼物送还给姑娘,以示酬谢。这天小伙子们也穿上漂亮的衣服,带着美酒佳肴,来找他们的情人共饮,青年男女在一起喝酒、唱歌、跳舞,尽情欢乐,直至深夜才散。
佤族的取新火节,佤语称作“便克”“便哦”。旧时云南沧源一带佤族民间节日。每年佤历二月(农历三月初一日)过节,节期三天。届时各家打扫庭院,用水浇灭旧火,铲去旧灰,并带少许旧火灰和一碗大米、一对蜡烛、一只白毛公鸡,跟随祭火头人送到祭司家里。一般用燧竹取火,即用两片绵竹相互摩擦产生火星,点燃打火绒草,即产生新的火种,当场烧起一堆大火,同时点燃土炮以示庆贺。头人开始点蜡烛,拿一只红毛公鸡、一头猪祭祀新火,招念新到人世的火魂,然后,即通知全寨各家来引新火回家,各家各户用火把将新火接回家中,当晚,全体男子带上两块新舂的米饼到寨王家祝贺新火诞生,头人则烧香、点烛、念经、招魂、卜看鸡卦,并放单数如三、五、七、九响土炮,在寨王家吃完一餐庆祝新火诞生的饭后,人们开始唱歌跳舞,直至深夜。
哈尼族的姑娘节,每年农历二月初四日过节。相传古时候当地一个美丽的姑娘与一个英俊的青年猎手相爱,但父母又把她许配给土司的独眼儿子,姑娘悲痛欲绝,农历二月初四这天,姑娘上山砍柴,遇见一个在婚姻上也遭到同样不幸的姑娘,她们互诉苦衷后,便一起跳崖自尽。事后,哈尼族人认为再也不能干涉年轻人的婚姻了,要让姑娘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意中人,遂订农历二月初四日为姑娘节。节日清晨,未婚小伙子向情人借来漂亮的衣裤,打扮成姑娘的模样,陪伴自己的情人跳舞娱乐,直到太阳偏西才各自返家。已婚的男子这天要特别勤快,清晨一早起来要去担水、砍柴,并将烧好的洗脸水给妻子端去用,接着做饭、喂鸡、鸭。干完这些家务活,还要迅速到寨子中的广场上集中,以先到者为勤快利落。回家后继续服侍妻子到深夜。
以上就是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