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绵竹市聚焦四抓四促积极构建三生相融 [复制链接]

1#
网络编辑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jpm.cn/article-124253-1.html

今年以来,绵竹市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美丽幸福德阳建设十大工程”,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为牵引,聚焦“四抓四促”,接续发力、精准施策、狠抓落实,积极构建生产、生态、生活“三生相融”的乡村建设新业态。

(一)抓“分类减量”,促生活垃圾治理。一是“三分类”实现源头减量。全面推行“可回收、不可回收、可堆肥”农村生活垃圾“三分类”方法,引导村民将易腐的就地堆肥还田,可回收的由回收网点上门收购,不可回收的统一收运,有效实现源头减量。全年投资余万元,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亭余个。二是“四统一”实现日产日清。投资0余万元实施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一体化项目建设,实行“统一分类、统一收集、统一运输、统一处理”运行机制,力争全域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全面消除农村地区存量垃圾。三是“五个扫”实现常态保洁。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和“卫生公约”等乡村制度,积极推广农村生活垃圾“五个扫”(房前屋后自己扫、公共区域轮流扫、道路沟渠保洁扫、每月一次集中扫、评优评先鼓励扫)的成熟做法,巩固常态化长效保洁机制。

(二)抓“两水同治”,促水源水体清洁。一是落实河长制,实现齐抓共管。坚持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湖)长制考核内容,不定期对9条主要河流和塘库沟渠等水域的水体漂浮物、河道垃圾进行清理,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切实做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二是落实项目建设,实现“两水同治”。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县项目建设,全面实施农村“厕污共治”,将厕所污水和生活污水同步治理,有效提升了农村生活污水综合利用和处理能力。全年计划建设“厕污共治”示范点20个,惠及农户余人。三是落实群众主体,实现共治共享。以节庆活动和重大节假日为契机,张贴标语、广泛宣传,以房前屋后、背街后巷为重点,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村庄清洁攻坚战,实现由“要我卫生”向“我要卫生”的转变。

(三)抓“长效管护”,促卫生厕所改造。一是“标准化”实施户厕改造。坚持按照“一清二定三建四利用五标准”的规范模式(“一清”:摸清底数;“二定”:确定模式;“三建”:规范建设;“四利用”:粪污资源化利用;“五标准”:统一“五有五无”改厕标准),全面实施24个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项目建设,力争建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0户。二是“规范化”开展公厕建设。按照靠近乡村景区、靠近农业园区、靠近人口聚集区、靠近村社服务区“四靠近”的思路,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补助“五统一”的原则,实施农村公厕建设,着力解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的切实需求。三是“常态化”推进运行管护。探索创新“一中心一体系四个一多队伍”长效运行管护机制,加快推进投资余万元的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和投资余万元的粪污收运体系建设,构建一日一清洁、一周一消*、一月一清运、一季一清掏的“四个一”长效保洁机制,依托本地沼气协会,建立12个日常运管工作队伍,做到有制度管护、有资金维护、有人员看护。

(四)抓“融合发展”,促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探索整镇推进模式。按照“整镇推进、整县提升、振兴乡村、建美家园”的思路,选取清平镇、九龙镇探索乡村振兴示范“整镇推进”模式,区域化、成片式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建设项目,推动示范点逐年逐镇持续拓展,实现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二是坚持农旅融合模式。坚持“景区化、景观化,乡村公园化、家庭花园化”的理念,以麓棠里、熊猫里、绵远里等画境绵竹乡村旅游综合体为支撑,加快建设公里田园绿道,串联农村特色小镇、农业园区、生态社区,进一步集合旅游景点、特色民宿、农家小院,做强做美乡村振兴风景线。三是推行产村融合模式。以“一镇一基础设施”项目为依托,按照“产村相融、互促互进”的思路,选取沿山猕猴桃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麓棠山玫瑰现代花卉产业园区为主攻方向,高效整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标准农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的项目,推动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向户延伸,切实提高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