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吉林网
据人民网“新春走基层”报道,随着虎年春节临近,四川德阳绵竹市的节庆氛围日益浓厚,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绵竹年画。孕墨、覆纸,然后用棕刷反复擦刷。当再次揭开纸张之时,一对烫金线条的威武门神年画,已经跃然纸上。问到今年年画市场如何,从事年画行业数十年的陈健说:“太忙了,还没到腊月单子就有很多了。每年都会有一些新客户来订货,传统文化正在复兴。”像这种红底烫金线条的门神年画,他们已经做了上千幅。
年画是年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民间,贴年画与贴春联、吃年夜饭等构成了春节的传统习俗。然而,因现代生活的发展变化,贴年画这个传统也曾一度被淡化。如今,绵竹年画又呈抢手之势,与近年来国家重视传统文化复兴有直接关系,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值得珍视。
贴年画寄托对新一年的美好希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过大年贴年画便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之一。年画里有许多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比如:《麒麟降瑞》《五子登科》《连中三元》《五谷丰登》《天河配》《白蛇传》《麻姑献寿》《东方朔偷桃》等等,承载了自然崇拜、驱邪纳祥、祈福禳灾、欢乐喜庆、幸福快乐等寓意,所以在民间尤其是农村,再困难的家庭,过大年也要买几张年画。墙上新贴两张年画,屋子里年味顿时就出来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由此可见,贴年画的习俗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寄托。
年画创作随时代发展而继承创新。据介绍,绵竹年画又称绵竹木版年画,多以木版印出轮廓而后填色。绵竹年画起源于北宋,兴于明代,盛于清代,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齐名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素有“四川三宝”“绵竹三绝”之美誉。年2月,绵竹年画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绵竹市立足年画文化优势,在创作上融入了现代元素,在继承传统艺术基础上不断创新。当地抓住入非遗之机,以继续打造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金字招牌和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为契机,在以文促旅、以旅兴文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年画之于春节,不仅是年味儿,更是沉甸甸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这些根植于中国人心灵深处和中国文化深处的艺术表达,是传承和发展年画的基点。传统年画在新时代又抢手,其寓意与价值已超越了年画本身,是中国文化深处的艺术表达。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持续焕发新的生机。如今,年俗文化创新不单单是传统年画又抢手,还有博物院、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接连推出的具有时代主题的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以及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创新项目,赋予年俗文化更新的内涵,坚守文化根基的年俗特征更鲜明,让欢乐、祥和的春节更有含金量,凝聚人心的作用更加凸显。(久泰平)